找到相关内容2788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法增比丘:圣道的特征与力量(2)

    5.慧根。6.舍受根。7.未知当知根。8.已知根。(出世间的四谛法)9.意根。(不还果同)   預流果道的圣者必须园满培育发展这九根。   預流果和阿罗汉果必须由出世间道而得,不能由世间道而得。...出世间的四谛法)9.意根。   世俗道七根是那些呢?即是:1.信根。2.勤根。3.念根。4.定根。5.慧根。6.舍受根。7.意根。   无漏道八根是那些呢?即是:1.信根。2.勤根。3.念根。4....

    法增比丘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08072484689.html
  • 山东省佛教信仰和宗派

    说法,包括在“五蕴”、“十二因缘”、“四谛”等最基本的教理中,是佛教各派教义的基础。佛教经典繁多,总称经、律、论三藏。   1、四谛   四谛,也称四圣谛。“谛”是真实不虚之意,即真理,有“苦”、“集”、“灭”、“道”四谛,是佛教中四个最基本的道理。   苦谛,是指世间充满痛苦。通常说八苦:生、老、病、死、爱别离、怨憎会、求不得、五取蕴(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五蕴)。由“苦”入手宣扬教义,说明...

    不详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10/01/17570296909.html
  • 佛教般若思想与叔本华意志哲学比较

    无识,虽在世法中,而实际上处于无为的境界;生活在名相中,又不为名相所累,心行言语断,解脱自在。佛教用神秘的般若观照也达到了他们对世界终极真理--真如实相的认识。二、叔本华的人生观与佛教的四谛说从意志本体论出发,叔本华认为,一切生命在本质上皆为痛苦。因为人在本质上意志的,意志有欲求,这使得人生在世就是痛苦,要取消痛苦,只有放弃意志和欲望。这种建立在意志本体论上的人生观与佛教四谛理论颇为相似。叔本华...

    蔡宏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342944600.html
  • 教下的开悟(上)

    而言,见道是无漏慧缘真如的境界。“暖位”称明得定,为无漏慧开现的前相,如钻木取火先得到“暖”;‘顶位”称为明增定,明相增长,喻如登山至顶。“忍位”为印顺定,对四谛理印可决定,有顺流而人之势。“世第一位”...深刻揭示的称之为“行厕”,贪心便息。“止”与“观”是相辅相成的;如果单修止,不修观,难免堕入“愚痴”,这是佛法和佛法以外的各派在修定方法上大有区别的所在。 加行道的观行是什么呢?观察“四谛”;止...

    贾题韬

    |禅宗|开悟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7/06/17565910187.html
  • 生忍、法忍、无生法忍

    (大四四·七○一中):‘从境为名,理寂不起,称曰无生;慧安此理,名无生忍。’  据大智度论卷八十六载,于声闻之八人地乃至已办地、辟支佛地等观四谛,一切智断仅得菩萨无生法忍之部分,苦集灭道之四谛实乃分别诸法实相之一谛,以声闻为钝根,故观四谛而得道;以菩萨为利根,故直观诸法实相而入道。由此可知,无生法忍,即声闻于入见道位时见四谛之理;菩萨则于入初地时谛认诸法无生无灭之理,以住不退转地。  据瑜伽师地论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235743618.html
  • 人生的透视

    逐渐认识人生的真相。佛法不但使人认识人生,且能使人透视人生,不但转变人生,且能超脱人生。佛说苦集灭道四谛,就是要我们认识人生,由认识而改造人生。  佛说四谛的谛字,先应解释清楚,依照佛学的定义,必须不违事实,不背真理,方名为谛。所谓事非虚妄,理不颠倒,说名为谛。所以四谛,就是四条事理相应,真实不虚的原则。  佛以“苦谛”说明人生的真相。人生真相是什么?人生真相可用一个“苦”字概括一切。凡是人不论男女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372957113.html
  • 菩提道之阶次

    修行)作基依故。 出世间修道:这是指缘于二种智慧之随顺修习止观法。见道时,四谛中之每 一谛皆各有忍法和智法四种合成,四四一十六位,其中八位属于忍法,中八种属 于智法,为修道位所属,...三昧。无有障碍者,世间各种违缘不能动也;坚实者一切诸有不能坏也;稳固者, 诸妄念不能动也;一味者,其相一味也;遍满者,缘观一切所知法之总相真如也。 得此三昧后,以证悟四谛之胜智抉知,从此无复投生于...

    冈波巴大师

    |菩提道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6/04/0846063687.html
  • 慈力国王--以己鲜血 满夜叉愿

    」五比丘听了世尊的开示後,态度迥然不同,对世尊生起了恭敬心,祈求传法。於是,我等大师、如来、正等觉释迦牟尼佛便为五比丘传授四谛法:苦谛、集谛、灭谛、道谛,应知苦而断集,灭苦集而修道。此五大比丘听受四谛法後,都摧毁了三界烦恼,获证阿罗汉果位。而欲界、色界、人、天人等得知世尊在鹿野苑转四谛法也都议论纷纷。此时,许多众生赞欢世尊说:「佛陀为五比丘传付妙法,他们都得到了究竟涅磐(Nibbana)!」世尊告...

    佚名

    |哲理故事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7/09/19341017031.html
  • 普贤行愿品讲记(三)

    看到这种局面,才对他们说道:“你们不要用凡夫浅显的智慧轻率地衡量我的道业成就了没有。”佛陀提出中道主张,使他们心悦诚服,不再生离异之心。   四谛法门   佛陀最初给这五个人说法,初转法轮的内容是四谛法门,即苦、集、灭、道。这在佛法中非常重要!整个佛法都离不开四谛法门。无论是大乘佛法也好,小乘、密宗、唯识、禅宗、净土宗也好,佛法的整个修行都不能离开四谛。我们可以这样说,四谛是佛法的纲领。所谓谛...

    济群法师

    |大愿|普贤行愿品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8/12/17115732486.html
  • 唯识性

    乃随彼彼事相依彼彼义理所安之,故曰道理。事相差别易知,故曰世俗。第三证得世俗谛,亦名方便安立谛。谓四谛等法。此乃佛为令行人证得圣果方便安立之染净因果差别法门,故曰证得。有相可知,故曰世俗。第四胜义世俗谛,亦名假名非安立谛,谓二空真如。此乃依二空诠门所施设,超前三世俗诸法,圣者所知殊胜境界,故曰胜义。以假相安立,非体离言,故曰世俗。虽依二空诠门施设。非如四谛差别安立,故亦名假名非安立谛。此四称世俗谛者,...

    黄忏华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012048079.html